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,我们先看一组数据:随着二季度全国楼市回暖,保利、万科、中海三家房企连续两个月单月销售金额都超过100亿元,大部分房企在2012年上半年均取得不错的销售业绩,有些企业上半年已经完成全年销售任务的七成以上。从5家已经发布了中期业绩快报的房企数据看,即使在中国经济非常不景气的上半年,中海的毛利率为40.9%,保利为35.3%,招商为32.3%,万科为26.5%,而净利率中海为27%,万科为14.2%,最差的招商也有12.1%。而当下中国以出口贸易为主的制造业毛利率只有5%左右,净利润就更少得可怜,能不亏损就很不错了。相比之下,房企的日子应该是有滋有味的,那为什么还有一肚子委屈呢?
根本原因是房地产一直是中国经济家族中的“大少爷”,是家中“顶梁柱”,一时被冷落,心中难以接受。回顾从1998年开始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历史,我们发现,在短短14年的中国房地产发展历史中,起码有70%以上的时间都是房地产调控的历史,不是严控,就是救市。而在“一紧就死、一松就乱”的来回调控中,我们犯了两个基本的错误。
一是调控目的错误。从理论上讲,房地产调控的目的一要保增长二要保民生,毕竟我们一再强调住房不是投资品,而是民生消费品。但是,我们看到从2005年开始房地产调控到现在,我们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一直左右摇摆,经济过热就严厉调控,经济趋缓调控就转身变成了救市。一个明显的特征是,在“房地产经济中心论”的习惯性思维下,房地产调控政策更多的是在为经济增长保驾护航,控房价保民生顶多就是保增长下的附属品。简单的规律就是,CPI走高,房地产调控就严,房价上涨势头得到遏制,而经济一旦下行,房地产调控就放松,房价随之报复性反弹。经济过热时,我们担心楼市泡沫破裂,而一旦经济下滑,泡沫和民生就很快被抛到了脑后。到底是保民生,还是保增长?这就是错误的调控目的逻辑。